猪巴氏杆菌病(Swine pasteurellosis) 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急性流行性或散发性和继发性传染病。又叫猪肺疫,俗称“锁喉风”或“肿脖子瘟”。
急性病例为出血性败血病、咽喉炎和肺炎的病状,慢性病例主要为慢性肺炎症状,散发性发生。
在健康猪上呼吸道中常带有本菌,但多半为弱毒或无毒的类型。由于猪群拥挤、圈舍潮湿、卫生条件差、通风不良、寒冷、闷热、阴雨连绵、气候骤变、长期营养不良、处于半饥饿状态、寄生虫病、长途运输等不良因素,降低了猪体的抵抗力,或发生某种传染病时,病菌乘机侵入机体内繁殖,而增强毒力,引起发病。
这种以内源性感染为主的猪肺疫,呈散发性发生。在自然条件下很少能传染另外的健康猪。当然,由于细菌通过发病猪体毒力增强后,仍可传染另外的健康猪,因此,不能忽视健康猪在传染来源上的作用。
流行性猪肺疫以外源性感染为主,病原主要为Fg型菌,病猪为主要传染来源,细菌随病猪的分泌物、排泄物以及尸体的内脏和血液等污染周围环境,通过被污染的饲料、饮水和其他器物经消化道感染发病。接触和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染是次要的传染方式,间有经伤口感染的。
国内有用解剖过禽霍乱的刀进行猪去势,或将鸡霍乱死鸡扔到猪圈内喂猪引起猪肺疫发生的事例,已有数起。
本病大多发生于中、小猪,成年猪患病较少。
猪肺疫的发生,无明显的季节性,一年四季都可发生,但以秋末春初及气候骤变的时候发病较多,在南方大多发生在潮湿闷热及多雨季节。
猪只的饲养管理不当、卫生条件恶劣、饲料和环境的突然变换及长途运输等,都是发生本病的诱因。
据多年观察,在华北地区,特别是北京地区,很少见有流行性猪肺疫发生,大多呈零星散发,且大多为慢性经过,更多见于继发于其他传染病,如常是慢性猪瘟、仔猪副伤寒和气喘病的继发病。
潜伏期长短不一,随细菌毒力强弱而定,自然感染的猪,快者为1~3天,慢者为5~14天。
1、最急性型
常见于流行初期,病猪于头天晚上吃喝如常,无明显临诊症状,次日晨已死在圈内。
病程稍长,症状明显的可见体温升高至41℃以上,食欲废绝,精神沉郁,寒战,可视黏膜发绀,耳根、颈、腹等部皮肤出现紫红色斑。
较典型的症状是急性咽喉炎,颈下咽喉部急剧肿大,呈紫红色,触诊坚硬而有热痛,严重者可波及上达耳根和后到前胸部,致使病猪呼吸极度困难,叫声嘶哑,常两前肢分开呆立,伸颈张口喘息,口鼻流出白色泡沫液体,有时混有血液,严重时常做犬坐姿势张口呼吸,最后窒息而死。病程1~2天,病死率很高,可达100%。
2、急性型
是本病常见的病型,主要表现为肺炎症状,体温升高到41℃以上,精神差,食欲减少或废绝,初为干性短咳,后变湿性痛咳,鼻孔流出浆性或脓性分泌物,触诊胸壁有疼痛感,听诊有啰音或摩擦音,呼吸困难,张口吐舌,结膜发绀,皮肤上有红斑,初便秘,后腹泻,消瘦无力,卧地不起,大多4~7天死亡,不死者常转为慢性。
3、慢性型
初期症状不显,继则食欲和精神不振,持续性咳嗽,呼吸困难,鼻流少量黏脓性分泌物,进行性消瘦,行走无力。有时发生慢性关节炎,关节肿胀,跛行。
有的病例还发生下痢。如不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常于发病2~3周后衰竭而死。
1、最急性型
最急性病例为败血症的变化,全身皮下、黏膜、浆膜有明显的出血点。在咽喉部及周围组织肿胀明显,切开皮肤后,可见咽喉部黏膜因炎性充血、水肿而增厚,黏膜高度肿胀,引起声门部狭窄。周围组织有明显的黄红色出血性胶冻样浸润。
淋巴结急性肿大,切面红色,尤其颚凹、咽背及颈部淋巴结明显,甚至出现坏死。心外膜出血,胸腔及心包积液,并有纤维素。肺充血、水肿。脾有点状出血,但不肿大。胃肠黏膜有卡他性或出血性炎症。
2、急性型
急性型病例主要表现为肺部炎症。肺小叶间质水肿、增宽,有不同发展时期的肝变区,病变部质度坚实如肝,切面有暗红、灰红、灰白或灰黄等不同色彩,呈大理石样外观。支气管内充满分泌物。胸腔和心包内积有多量淡红色混浊液体,内混有纤维素。胸膜和心包膜粗糙无光泽,上附纤维素,甚至心包和胸膜或者肺与胸膜发生粘连。胸部淋巴结肿大或出血。
3、慢性型
慢性经过者,尸体消瘦,贫血,肺炎病变陈旧,有的肺组织内有坏死或干酪样物,外有结缔组织包围;胸膜增厚,甚至与周围邻近组织发生粘连。支气管淋巴结、纵隔淋巴结和肠系膜淋巴结有干酪样变化。
猪肺疫应根据流行病学、症状、病理变化及细菌学检查的综合资料分析、判定。
1、流行特点
猪肺疫常见于中、小猪发病;一年四季中,以秋末春初及气候骤变季节发生最多,南方易发生于潮湿闷热的5~9月,长途运输、饲养管理不当、卫生极差及环境突变等是发病的诱因。
我国北方或华北地区,大多为散发或继发性猪肺疫,南方则以流行性猪肺疫出现。
2、临诊症状
急性病例一般病程较短,可突然死亡,典型的表现是急性咽喉炎,颈部高度红肿,热而坚硬,呼吸困难及肺炎病状。散发或继发性的慢性病猪,症状不显,易和其他猪传染病相混淆。
3、病理变化
最急性病例,表现为败血症的变化,咽喉部急性炎症变化,出血、水肿及胶冻样浸润。急性病例,主要为肺的不同肝变期肺炎灶,以及胸部淋巴结的炎症。慢性病例为肺部较陈旧的肺炎灶及胸膜肺炎。
4、细菌学检查
1、取急性病猪的血液、局部水肿液、心血、肝、脾、淋巴结、肺等组织涂片,用瑞氏、美蓝或革兰氏染色法染色后,显微镜检查,可见卵圆形、两极浓染的短杆菌,革兰氏染色阴性小杆菌,即可初步诊断为巴氏杆菌病。
2、取新鲜病料接种在血液琼脂平板或血清琼脂平板培养时,可长出圆形、光滑、湿润的露珠样小菌落,并有荧光,做涂片、镜检,可见两极着色的小杆菌。血液琼脂培养基上菌落不溶血。病料接种在麦康凯培养基上不生长。
5、动物接种试验
取新鲜病料,以灭菌生理盐水作用1:10悬液,0.1~0.2mL接种小鼠皮下或腹腔,0.2~0.3mL于鸽腹腔或皮下注射,0.5mL接种于家兔皮下,被接种动物于1~2天后发病、死亡,剖检观察病变,将器官组织涂片和培养,可检出两极浓染的小杆菌,即可确诊。
6、鉴别诊断
注意与猪瘟、猪丹毒相区别。最急性病例,咽喉部的肿胀和炎症,剖检时的胶冻样浸润都与败血型的炭疽相似,但猪急性炭疽很少发生,且不形成流行。剖检时炭疽脾脏肿大与猪肺疫不同,如取局部病料细菌学检查,两者病原形态等有明显的不同,易于区别。
一、怎么治疗猪肺疫?
隔离病猪,及时治疗。同时做好消毒和护理工作。
抗生素治疗:第三代头孢菌素类(头孢噻呋)和氟喹诺酮(恩诺沙星)类是目前治疗肺炎型巴氏杆菌病最有效的药物。
二、猪肺疫的防制措施
1、在部分健康猪的上呼吸道带有巴氏杆菌,由于不良因素的作用,常可诱发本病。因此,预防本病的根本办法,必须贯彻“预防为主”的方针,消除降低猪体抵抗力的一切不良因素,加强饲养管理,做好兽医防疫卫生工作,以增强猪体的抵抗力。
2、每年春秋两季定期进行预防注射,以增强猪体的特异性抵抗力。
我国目前使用两类菌苗,一为猪肺疫氢氧化铝菌苗,断奶后的猪,不论大小一律皮下或肌肉注射5mL。注射后14天产生免疫力,免疫期6个月。
猪、牛多杀性巴氏杆菌病灭活疫苗,猪皮下或肌肉注射2mL,注后14天产生免疫力,免疫期6个月。
我国有用多杀性巴氏杆菌679~230弱毒株或C20弱毒株制成的口服猪肺疫弱毒冻干菌苗,按瓶签说明的头份,用冷开水稀释后,混入少量饲料内喂猪,使用方便。不论大小猪,一律口服1头份,稀释疫苗应在4h内用完。免疫期前者为10个月,后者为6个月。
国内还有用E0630弱毒株、TA53弱毒株和CA弱毒株制成的3种活疫苗,供肌肉或皮下注射。
3、发病时,猪舍的墙壁、地面、饲养管理用具要进行消毒,粪便废弃物堆积发酵。
4、必要时,对发病群的假定健康猪,可用猪肺疫抗血清进行紧急预防注射,剂量为治疗量的一半。
5、患慢性猪肺疫的小僵猪淘汰处理为好。
多杀性巴氏杆菌(pasteurella multocida),为细小球杆菌,宽0.25~0.4µm,长0.5~1、5µm。单个存在,有时成双排列。革兰氏染色为阴性。无鞭毛不形成芽孢,无运动性。在血液和组织中的病原菌,用美蓝、瑞氏或姬姆萨液染色后镜检,菌体两端着色深,中央着色较浅,呈明显的两极着色特点。新分离的强毒菌株具有荚膜,但在培养基培养时,荚膜迅速消失。
本菌为需氧及兼性厌氧菌,最适生长温度为37℃,pH 7.2~7.4。添加血液或血清时,则生长良好。在血液琼脂平板上,形成湿润、光滑、边缘整齐的圆形露珠样灰白色小菌落,有荧光,不溶血。在肉汤中培养呈均匀一致的中等度浑浊,有黏性沉淀物,培养久时,表面形成菌膜。在麦康凯和含有胆盐的培养基上不生长。
本菌可分解葡萄糖、果糖、蔗糖、甘露糖和半乳糖,产酸不产气。对乳糖、鼠李糖、杨苷、菊糖、肌醇不发酵。可形成靛基质,接触酶和氧化酶阳性,甲基红和VP试验阴性,不液化明胶,石蕊牛乳无变化,产生H2S。
根据巴氏杆菌特异性荚膜(K)抗原吸附于红细胞上做被动血凝试验的结果不同,分为A、B、D、E和F 5个血清群,利用菌体(O)抗原做凝集反应,将本菌分成12个血清型。利用耐热抗原做琼脂扩散试验,将本菌分成16个血清型。K抗原用大写英文字母表示,O抗原用阿拉伯数字表示,将菌体型和荚膜型两者结合起来表示,如5:A,6: B,2:D等。我国对本菌血清学鉴定表明,只有A、B、D三个血清群,没有E血清群。在猪以A型及B型为最常见。
本菌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不强,直射阳光下经10~15min死亡,在表层土壤中存活7~8天;在疏松的粪便中经14天死亡;如堆积发酵则2天可死亡,说明腐败易致死亡。在60℃加热10min,加热到100℃立即死亡。
一般常用的消毒药,都可在数分钟杀死本菌。但10%克辽林在1 h内尚不能杀死此菌,不宜采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