猪丹毒

【导读】猪丹毒的综合防治,本篇详细介绍猪丹毒是什么原因引起的、猪丹毒的症状是什么、如何判断猪丹毒,猪丹毒的症状及治疗方案;猪场发现猪丹毒怎么办?猪丹毒用什么药?这里或许能给您一些帮助!
猪丹毒

猪丹毒(Erysipelas suis)是由红斑丹毒丝菌引起猪的一种急性、热性、败血性传染病。临诊症状急性型表现为败血症,亚急性表现为皮肤上出现疹块慢性病猪表现为心内膜炎和关节炎

猪丹毒主要发生于猪,1982年首次从猪丹毒病猪体内分离到丹毒杆菌,其后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生和流行。我国许多地区也有发生,近年来,随着规模化养猪场的增加,该病在规模化养猪场发生较少,但在农村散养户中有散发。人也可被感染,称为类丹毒。

在自然条件下,猪对本菌最敏感。本菌可能感染几乎所有种类家畜和禽类。在自然情况下,我国曾有水牛、绵羊、马感染本病的报道。国外介绍绵羊、牛、马、鹿、野鸡、火鸡、鸡、鸭、鸽、孔雀、鸟类(麻雀等)、鼠类、野兔和鱼类也可感染本病。小鼠和鸽对丹毒丝菌易感,常作为试验动物用于诊断。

本病的传染途径主要是消化道。病猪、带菌猪的肝、脾、胃、扁桃体、回盲瓣处的腺体等部位带有本菌,随分泌物、排泄物排出体外,污染饲料、饮水、土壤、猪舍和饲养管理用具,通过消化道侵入易感猪体。其次是经过皮肤伤口感染。人通过伤口感染,称为“类丹毒”,少呈败血病症状,常为局部炎症,有时引起关节炎。某些吸血昆虫,蚊、蝇、虱、蜱等也可作为本病的传染媒介。

屠宰场、肉品加工厂的废弃物,食堂残羹、泔水,动物性蛋白饲料(如鱼粉、肉粉)喂猪,也可引起发病。富含腐殖质的土壤适于本菌生存,在弱碱性土壤中可生存90天,最长可达14个月,因此,土壤污染对猪丹毒的发生,具有重要的流行病学意义

病猪和带菌猪是主要传染来源。据试验证明,某些外表健康的猪只(35%~50%),在扁桃体、胆囊、淋巴组织和消化道的回盲瓣中带有此菌。当不利因素降低猪体抵抗力时,毒力相对增强,也能导致猪只发病,排出有致病力的病菌,传染其他健康猪。

所以,即使没有从外地传入的原因,也可能发生猪丹毒,这就是内源性传染。本病大多发生于3~6月龄的猪只,哺乳猪和老猪发病较少。

国内调查结果是:4~6月龄的猪最多,占56%;1~3月龄占29%;7~9月龄占8%;10~12月龄占5%;1岁以上占2%。

猪丹毒的流行有一定的季节性。大多发生在气候较暖和的初夏和晚秋季节,但由于我国地幅辽阔,南北方气温差异很大,流行季节不可能一致。

据报道,基本规律是:北方各省6~9月是流行季节;中南各省7~9月是流行季节,其他月份只有零星发生;南方各省则全年都有发生,尤以9~12月为多。

据北京农业大学兽医系对京郊死亡猪只检验统计,7月至翌年2月都有发生,以11~12月为多,多呈散发性呈散发或地方流行,偶尔也可暴发流行。

人工感染的潜伏期为3~5天,最短为24h,最长为7天。一般可分为急性、亚急性和慢性3种。我国猪丹毒发生时以急性和亚急性为多,慢性型较少。

1、急性(败血型)

此型最为常见,在流行初期,常有一两头猪无任何临诊表现突然死亡,其他猪相继发病和随之死亡。病猪体温高达42℃以上,食欲减少或废绝,寒战、喜卧、行走摇摆不稳。结膜潮红,有浆性分泌物。呕吐,初粪软或干燥,后腹泻。此时病猪如若不死,可在胸、腹、四肢内侧、耳、颈、背部皮肤上,出现大小不等的红斑,指压红色暂时消退,去指后恢复原状。此时病猪可视黏膜发绀,呼吸困难,站立不稳。如不及时治疗,多数病猪在2~3天内死亡。病死率可达80%以上

哺乳仔猪和刚断乳仔猪常突然发病,抽搐,很快死亡,病程不超过1天。作者曾见一窝10头30日龄哺乳仔猪突然发病死亡3天,其余7头紧急注射青霉素而控制,未见新病例发生。

2、亚急性(疹块型)

这是疾病经过较轻的一种,除上述一般病状外,以皮肤上出现疹块为特征。体温较少超过42℃,病后1~2天,在背、胸、颈、腹侧及四肢的皮肤上,出现深红、黑紫色大小不等的疹块,其形状有方形、菱形、圆形或不规则形,或融合连成一大片,疹块部稍凸起,边缘红色,中间苍白,界限明显,很像烙印,故有“打火印”之称。

白猪容易见到,而黑猪不易看到,常急宰刮毛后才被发现。随着疹块出现,体温下降,病势减轻,数天后疹块逐渐消退,凸起部渐下陷,最后形成干痂,表面脱落而自愈。此型病程约10~12天,死亡率低。个别病例也有转为急性或慢性的。

极个别病猪,肩部、背部皮肤发生坏死,皮肤发黑变成较硬厚痂,和皮下组织分离,被毛零乱,十分难看,犹如南方遮雨的破蓑衣一样,覆盖于背部,不久可脱落。有时见到病猪的耳或尾部发生坏死脱落。如有继发感染,则病情复杂,病程延长。

3、慢性

慢性病例多由急性和亚急性转变而来。单独发生慢性心内膜炎的病猪,体温正常或稍高,食欲时好时坏,生长发育不良,被毛粗乱无光泽,贫血,时有腹泻,体弱无力,不爱走动,驱赶跑动时呼吸困难,听诊时心跳加快,心律不齐,亢进,有杂音;病猪心力衰竭,甚至发生虚脱和死亡。重症者2~4周内死亡。

患慢性关节炎病猪,主要侵害四肢关节,可见股关节、腕关节和跗关节发炎肿大,初热痛,跛行,行走步态僵硬,喜卧,甚至不能行走和站立,食欲也时好时坏,生长发育迟缓。

1、急性(败血型)

急性死亡的病猪,可见鼻、耳、颈部、胸、腹部及四肢皮肤等处,常见不规则的淡紫色,或不同程度暗紫色,即所谓丹毒性红斑;

全身淋巴结急性肿大,潮红或紫红色,切面多汁,呈浆液性出血性变化,胃底部及小肠(主要是十二指肠和空肠前段)黏膜红肿,上覆黏液及见出血,严重时,黏膜呈弥漫性暗红色;大肠无明显变化;脾脏显著肿大,呈樱桃红色,包膜紧张,质地柔软,切面脾髓隆起,红白髓界限不清,用刀易刮脱大量脾髓组织;肾脏淤血肿大,被膜易剥离,呈不均匀的紫红色,切面皮质部呈红黄色,表面及切面可见有大头针帽大小的出血点,稍隆起如“糖葫芦串”。心内外膜出血,心包积液,心肌浑浊。肺充血、水肿,可见出血点。肝淤血、肿大,呈暗红色。

2、亚急性(疹块型)

疹块型丹毒可见皮肤呈现典型的疹块病变,与生前症状相同,以白猪或褪毛后更明显,有部分病死猪的脾、肾还可出现与急性病例相似的病理变化。

3、慢性

慢性病猪心内膜的损害,大多见于左心的房室瓣(二尖瓣)上,出现典型的菜花样疣状赘生物,表面高低不一,大小不一,使瓣膜变形,心孔狭窄与闭锁不全,大者可堵塞房室孔。

慢性关节炎时,可见关节肿大,关节囊显著增大、增厚,囊内关节液增多,有浆液性纤维素性渗出物,关节面粗糙,滑膜表面有绒毛样增生物。时间久者,关节囊纤维组织增生,甚至关节愈着和变形。

猪丹毒的诊断,主要依靠流行病学、临诊症状及病理变化三方面,进行病原学检查可确诊。

1、流行特点

猪丹毒有一定季节性,以3~6月龄的猪发病最多,在流行初期,猪群中常为最急性经过,突然死亡1~2头,且大多为健壮猪,以后陆续发病或死亡,如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,常可终止流行。猪丹毒发生有较明显的常在性。青霉素治疗效果良好。

2、临诊症状

败血型猪丹毒,以体温升高达42℃以上,突然发病和死亡,皮肤红斑指压退色及呕吐等症状为特征。疹块型以病猪体表皮肤上出现典型疹块为主症。慢性病猪有心内膜炎及关节炎的相应临诊表现。

3、病理变化

有诊断价值的病理变化是淋巴结肿大、切面多汁或有出血。脾肿大,呈樱桃红色,切面结构不清,易刮脱。肾肿大,皮质部肾小球出血。胃底部及小肠(十二指肠及空肠前段)黏膜呈出血性炎症。在屠宰检验中可见皮肤上有形状不同、大小不等、数量不一的红斑,似“花衣裳”外观;严重时整个猪体皮肤发红,有“大红袍”之称。慢性病例可见左心二尖瓣有菜花样赘生物或有关节炎。

4、细菌学检查

细菌学检查是可靠的诊断方法。以新鲜病料(心血、脾、肾、肝、淋巴结、病变的心内膜和关节炎病变部)抹片,革兰氏染色后镜检,可见单个或成堆的细长小杆菌,白细胞内也可见到成丛排列的细菌,在慢性心瓣膜制片中,可见单个或成堆的长丝状菌体,便可做出初步诊断。

取新鲜病料,接种于鲜血琼脂平皿,37℃培养24~48h,可见长出表面光滑、边缘整齐、圆形、针尖大小露珠样菌落,有蓝绿色荧光;明胶穿刺培养时,生长成试管刷状,不液化明胶;肉汤培养时不形成菌膜,有絮片状沉淀物。

5、动物试验

将新鲜病料做成1:5~1:10乳剂,或24h肉汤培养物,分别以0.2mL皮下注射于小鼠,或lmL肌肉注射于鸽,待被接种动物在2~5天死亡后,由心血和脏器再做病料染色镜检或细菌分离时,可检出本菌。如病料,1mL接种豚鼠皮下,则豚鼠无反应。据以上动物试验,即可确诊。

6、血清学试验

有凝集试验、SPA协同凝集试验、免疫荧光抗体直接法、琼脂扩散试验等。凝集试验有全血平板凝集和试管凝集试验用于诊断。血清培养凝集试验,可用于血清抗体检测和免疫水平评价。

方法是在含有抗丹毒血清的培养基中接种被检组织液或纯培养物,37℃培养18~24 h,有凝集者即判为阳性。检测猪血清时,不发病猪凝集价在1:20以下,发病或有免疫力的猪,凝集价在1:320以上。SPA协同凝集试验,可用于细菌鉴定及菌株分型。荧光抗体法可直接检查病料中有否本菌存在。

7、鉴别诊断

发生急性猪丹毒时,要与猪瘟、猪肺疫、猪链球菌病、李氏杆菌病等相区分。

一、怎么治疗猪丹毒?

发病后首先是早期确诊,隔离病猪,及时治疗,对猪丹毒有较好的治疗效果。

抗生素疗法:青霉素是治疗猪丹毒的首选抗生素,用量按每千克体重2-3万IU计算,根据病情酌情加量,肌肉注射,每日3~4次。经过治疗后,病猪体温下降,食欲和精神好转时,仍须继续再注射2~3次,以巩固疗效,防止复发或转为慢性。

二、猪丹毒的防制措施

1、预防工作

1、某些健康猪,猪体内带有猪丹毒丝菌,当抵抗力降低时,可引起发病。因此,提高猪体抵抗力是预防本病的重要措施。主要是加强猪的饲养管理,给以营养丰富的饲料。猪舍应勤打扫,保持圈舍清洁干燥。对猪舍、用具及环境应定期进行消毒。

2、每年定期进行预防注射,是防止本病发生最有效的方法,当前我国使用的有两种菌苗。

猪丹毒氢氧化铝甲醛菌苗:lOkg以上的断奶猪,皮下或肌肉注射5mL,10kg以下或尚未断奶的猪,皮下或肌肉注射3mL,间隔1个月后,再注射3mL。注苗后21天产生免疫力,免疫期为6个月。瘦弱或食欲不正常的猪不宜注射。

猪丹毒GC42或G4T10弱毒疫苗:为冻干苗,使用时用20%氢氧化铝生理盐水稀释,大小猪一律皮下注射lmL,含菌7亿。注苗后7天产生免疫力,免疫期为6个月。用 GC42疫苗口服时,每头2mL,含菌14亿,服后9天产生免疫力,免疫期6个月。口服时,在免疫前应停食4h,将用冷水稀释好的疫苗,拌入少量新鲜凉饲料中,让猪自由采食。国内尚有猪丹毒、猪多杀性巴氏杆菌二联灭活疫苗,猪瘟、猪丹毒、猪多杀性巴氏性杆菌三联活疫苗可供使用。

2、发生猪丹毒后的措施

1、将病猪群中已诊断为患病的猪只,立即隔离治疗。

2、猪舍、饲槽、饲养管理用具及环境应进行消毒。

3、用具、运输工具等在工作结束后应进行严格的冲洗和消毒。

4、兽医人员与饲养员密切配合,观察整个猪群的发病动态,及时发现病猪采取隔离治疗措施,减少损失。对病猪同圈未发病的猪只在数量不太多的情况下,采用青霉素注射预防。

猪丹毒的病原为红斑丹毒丝菌(Erysipelothrix rhusiopathiae),俗称猪丹毒杆菌,本菌为纤维平直或稍弯曲的细杆菌,长0.8~2.Oµm,宽0.2~0.4µm。在病死猪的脾、肝、肾等组织病料涂片中,本菌呈单个、成对或成堆存在,在白细胞内一般成丛存在。在慢性心内膜炎赘生物和陈旧的培养物中,多呈不分枝的长丝状,并成丛存在。为革兰氏染色阳性菌,不形成芽孢和荚膜,无运动性。

本菌为微需氧和兼性厌氧菌,在普遍培养基上可以生长,培养温度为37℃,pH7.2~7.5。在普遍琼脂平板上生长较差,长成半透明极小的圆形菌落,如添加血液或血清时则生长较好;在血液琼脂平板上生长呈圆形、光滑、灰白色、透明、边缘整齐、针尖大露珠样的小菌落;在鲜血琼脂培养基上,菌落周围形成狭窄绿色溶血圈;在肉汤培养中,呈均匀的微浑浊,不形成菌膜和菌环,底部有少量沉淀,振摇后,沉淀物上升呈絮片状;在明胶穿刺培养时,沿穿刺线横向放射状生长,表现为特征性的试管刷状,是区别于李斯特氏菌的一个特征。不液化明胶。

本菌可发酵葡萄糖、果糖、乳糖、产酸不产气;不发酵甘露醇、山梨醇、肌醇、水杨素、鼠李糖、蔗糖、菊糖、棉实糖。产生H2S,不产生靛基质和接触酶,不分解尿素。甲基红及VP试验阴性。

本菌在固体培养基上培养24h后,用显微镜反光观察,有光滑S型,菌落小呈蓝绿色,荧光强,毒力强,从急性病例分离的菌株大多为S型;粗糙R型,菌落呈土黄色,无荧光,毒力弱,从慢性病猪、带菌猪分离的菌株为R型;中间I型,呈金黄色,荧光弱,毒力介于上两型之间。

根据菌体抗原不同,将猪丹毒丝菌分为25个血清型,我国主要是1a和2型。

猪丹毒杆菌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很强。在阴暗的地方可以生存1个月以上,在室温下耐受干燥数月,在阳光下生存10~14天才死亡,在熏制病猪肉内可生活3个月,于腌肉中达170天。在死后深埋1、5m 231天的尸体内尚有活菌。污染的粪和垫草堆肥发酵时,半个月内可杀死。

本菌对热的抵抗力不强,在50℃加热15~20min,或在70℃加热5min可杀死,煮沸后很快死亡。含菌的肉块厚15cm,煮沸2~3h可完全灭菌。

对猪丹毒丝菌,一般兽医常用消毒药液,如1%~2%氢氧化钠、1%漂白粉、5%石灰乳、2%福尔马林、3%煤酚皂液等均能很快杀死。但对石炭酸的抵抗力较强,在0.5%石炭酸中可存活99天。

* 本文所涉及医学部分,仅供阅读参考。如有症状,建议以线下兽医,面诊、治疗为准。
  • 索引
  • 什么是猪丹毒?
  • 猪丹毒的流行特点
  • 猪丹毒的临床症状有哪些?
  • 猪丹毒的病理变化是什么?
  • 猪丹毒的诊断方法
  • 猪丹毒怎么治疗及预防?
  • 猪丹毒是什么病原引起的?
  • 相关百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