猪丹毒的诊断,主要依靠流行病学、临诊症状及病理变化三方面,进行病原学检查可确诊。
1、流行特点
猪丹毒有一定季节性,以3~6月龄的猪发病最多,在流行初期,猪群中常为最急性经过,突然死亡1~2头,且大多为健壮猪,以后陆续发病或死亡,如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,常可终止流行。猪丹毒发生有较明显的常在性。青霉素治疗效果良好。
2、临诊症状
败血型猪丹毒,以体温升高达42℃以上,突然发病和死亡,皮肤红斑指压退色及呕吐等症状为特征。疹块型以病猪体表皮肤上出现典型疹块为主症。慢性病猪有心内膜炎及关节炎的相应临诊表现。
3、病理变化
有诊断价值的病理变化是淋巴结肿大、切面多汁或有出血。脾肿大,呈樱桃红色,切面结构不清,易刮脱。肾肿大,皮质部肾小球出血。胃底部及小肠(十二指肠及空肠前段)黏膜呈出血性炎症。在屠宰检验中可见皮肤上有形状不同、大小不等、数量不一的红斑,似“花衣裳”外观;严重时整个猪体皮肤发红,有“大红袍”之称。慢性病例可见左心二尖瓣有菜花样赘生物或有关节炎。
4、细菌学检查
细菌学检查是可靠的诊断方法。以新鲜病料(心血、脾、肾、肝、淋巴结、病变的心内膜和关节炎病变部)抹片,革兰氏染色后镜检,可见单个或成堆的细长小杆菌,白细胞内也可见到成丛排列的细菌,在慢性心瓣膜制片中,可见单个或成堆的长丝状菌体,便可做出初步诊断。
取新鲜病料,接种于鲜血琼脂平皿,37℃培养24~48h,可见长出表面光滑、边缘整齐、圆形、针尖大小露珠样菌落,有蓝绿色荧光;明胶穿刺培养时,生长成试管刷状,不液化明胶;肉汤培养时不形成菌膜,有絮片状沉淀物。
5、动物试验
将新鲜病料做成1:5~1:10乳剂,或24h肉汤培养物,分别以0.2mL皮下注射于小鼠,或lmL肌肉注射于鸽,待被接种动物在2~5天死亡后,由心血和脏器再做病料染色镜检或细菌分离时,可检出本菌。如病料,1mL接种豚鼠皮下,则豚鼠无反应。据以上动物试验,即可确诊。
6、血清学试验 imuyi.com
有凝集试验、SPA协同凝集试验、免疫荧光抗体直接法、琼脂扩散试验等。凝集试验有全血平板凝集和试管凝集试验用于诊断。血清培养凝集试验,可用于血清抗体检测和免疫水平评价。
方法是在含有抗丹毒血清的培养基中接种被检组织液或纯培养物,37℃培养18~24 h,有凝集者即判为阳性。检测猪血清时,不发病猪凝集价在1:20以下,发病或有免疫力的猪,凝集价在1:320以上。SPA协同凝集试验,可用于细菌鉴定及菌株分型。荧光抗体法可直接检查病料中有否本菌存在。
7、鉴别诊断